文博润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4-22 09:35:3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413日至19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重点博物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所属重点博物馆、有关省区市民族古籍机构的负责同志共计60人,围绕发挥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展开深入学习与交流。

  培训班通过专题教学、现场观摩、座谈研讨等形式,系统探讨了博物馆如何以文物为载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深刻命题。

  沉浸式体验拉近距离

  红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应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展览与文物活化中。

  培训期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赖生亮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策划了200余场主题展览,突出各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如在讲解词中增加邓铁梅、佟麟阁、马本斋等各民族英雄事迹,以及各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相关内容。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博物馆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说。记者了解到,2023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生动呈现了西藏与内地的千年交融史。展览运用全息影像技术打造沉浸式展厅,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文化交融的魅力。

  以数字化手段活化文物展陈,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罗吉华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创新实践。展览突破传统叙事,以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为主线,展出喀喇汗王朝铜币、元代《圣朝混一方舆胜览》等文物,实证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其中,瓣瓣同心古籍墙、同心共振声光装置等对科技手段的运用成为亮点。

  让文化认同扎根现实生活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文物活化是其中的重要命题。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王九位认为应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近年来,该院推出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展现中原地区各民族融合历程;策划推出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等主题展览,从多个视角解读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内涵。此外,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累计复制、复原古乐器30余种1000余件,编译创作古曲近200首,其中不乏失传已久的胡腾舞曲,呈现出中华古典乐器交相辉映的和谐之声。

  青海省博物馆是集中展示青海民族文化的舞台。青海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青海省博物馆坚持聚焦地域文化,运用5G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推进文化图像化、声像化呈现;举办《青海历史演进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的青海》等文化讲座;送展进校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学生心中。

  古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表示,广西自古以来是我国各民族交融共居之地,民族古籍资源丰富。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实施《广西古籍文库》编纂出版工程,翻译整理《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译注》等成果;搭建的数字古籍平台让边疆地区的孩子也能随手查阅千年前的文化交融史。

  历史火种点亮未来

  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如同沉睡的历史火种,各博物馆正用展览、科技与教育的薪柴,将它们重新点燃。从抗战馆里各民族英雄并肩作战的故事,到故宫全息影像中跃动的唐卡纹样;从河南博物院年轻人争抢的考古盲盒,到广西古籍中挖掘出的壮乡传奇——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的温度、可共鸣的故事。

  本次培训班特别设置了多场现场教学,通过实地观摩与互动体验,让学员们直观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引发了学员对文物活化路径的探讨;在蒙藏学校旧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沉浸式展陈,引导学员对文化共融的具象表达展开思考;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考古实证,让学员备受震撼。他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博力量。

  博物馆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让观众在体验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进先表示,要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都能为中华民族一家亲而自豪。(中国文化报 记者刘源隆 2025422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