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志愿力量微光成炬
    2024-12-05 09:24:31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年12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主题为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广大志愿者始终坚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的真谛,为创造美好生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志愿力量。

政策保障健全服务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志愿服务也从政策措施、制度建设、队伍发展、项目实施等方面逐步推进,《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均提及志愿服务相关内容。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在已有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也积极落实政策保障。山西完善志愿服务领域政策,发布了《山西省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全力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各地也结合地方实际,在健全志愿服务动员体系、供给体系、组织体系、阵地体系、文化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先后发布具体举措。

  在浙江,杭州市参照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建队模式,成立杭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支队、区(县、市)和直属大队、乡镇(街道)中队、村(社区)小队,完善了组织架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同时,依托杭州市文化馆对志愿者骨干开展定期业务培训,设立表彰机制,提供灵活的时间管理支持、交通餐饮补贴与资源设备,使其担负起基层常态化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工作。

创新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积极拓展志愿服务新路径、新领域,志愿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活动丰富多彩,志愿品牌越来越多。

  内蒙古博物院开展的带着博物馆去看你”“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宣讲团”“博物院里的活色生香”“志愿者说文物以及线上的“E志愿E服务五大系列活动,让志愿者走出馆舍天地,将文化服务送到公众的身边。

  “内蒙古博物院的志愿服务队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部长乌兰托娅介绍,自2007年建院以来,内蒙古博物院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团队逐步呈现管理科学、操作规范、服务长效的良好发展态势。博物院志愿者年均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4万小时,每年组织、参与社会教育活动近300场次,主题活动覆盖全年。

  文旅志愿者是城市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4月以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文旅行业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安徽文旅志愿服务行动,打造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品牌。在统一品牌引领下,安徽文旅行政管理部门、景区、各类场馆、市场主体等,建立宣传推广机制,组织志愿活动,营造出人人都是迎客松的热烈氛围。截至11月底,安徽共开展文明旅游相关活动2536场,出动志愿服务人员4.8万人次。安徽开展的三批人人都是迎客松典型人物评选,囊括了各行各业志愿服务优秀工作者。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人人都是迎客松实现全省文旅志愿服务一盘棋,同时打破行业边界,广泛凝聚各方强大合力,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做深做实。

  无数微光汇聚时代暖阳

  如今,处处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在乡镇基层,文化志愿者艺术团体长期活跃;在旅游景区,志愿者用优质服务为文明旅游保驾护航;在博物馆、图书馆,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公众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5个省级工作站、52个市级工作站、1600多个县(市、区)级工作站……齐鲁大地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化馆联动全省文化馆、中小学、志愿服务团队在中小学建立蓓蕾艺术工作站,在全省建起超过1700个蓓蕾艺术工作站。这些工作站通过文艺展演、非遗体验、沉浸式交流等方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提升文化遗产对孩子的吸引力,取得了扎实成效。

  “学校已成为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阵地。孩子真诚的掌声与灿烂的笑脸,鼓舞我们不断创新形式。蓓蕾艺术工作站志愿者、山东省文化馆创作演出部副主任菅广福说。

  “志愿工作十分有意义,我对能为公众提供讲解感到非常自豪,这是一个快乐别人也快乐自己的过程。刘靖是河北博物院首批志愿者讲解员,拥有10年志愿服务经验。1129日,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在石家庄举行。回望志愿讲解之路,刘靖感慨万千:为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志愿者需要学习大量的历史知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每当得到观众的肯定,我们也愈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

  据了解,成立10年来,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累计提供志愿服务8万多小时,服务观众超120万人次。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架起了公众与博物院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领略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魅力。(中国文化报 记者集体采写 统稿:朱萌 参与采写:周传人、朱萌、王慧、孔令晖、李秋云、范海刚、苏锐 2024125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 技术支持:天下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