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17-06-08 09:44: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主题: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口号:传承非遗——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
    保护传承非遗  展现生活智慧
    活力社区  活态非遗
     
    再过两天,又是一年“遗产日”,与往年相比,今年有些不寻常。201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于非遗保护领域而言,不寻常不仅表现在名称上的调整,还体现在一项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今年,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一主题,全国各地城乡在“遗产日”前后将举行1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和活动形式之新颖,较之以往都有显著突破。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优秀成果。
    助推传承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逐渐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转入“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纵深发展阶段。面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和许多非遗项目得以形成、存续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以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每个非遗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年“遗产日”将主题聚焦非遗实践,其实,自2015年开始,文化部就着力将提高传承和实践能力作为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稳慎试点的基础上,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启动了非遗保护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研培计划的实施着眼于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队伍、增强传承后劲。参与其中的学员都觉得通过研培,增长了学识、拓宽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并且对所传承的项目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对于传承技艺也更为自信。
    截至2016年底,57所参与高校共举办研修、研习培训班180期,近万人次参加了培训。在今年“遗产日”期间将举办的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将举行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集中呈现各研培院校参训学员的学习成果。此外,在各地举办的各类展览展示活动中,这些曾经参与研培的学员也将用他们的智慧带给观众更多的精彩与惊喜。
    振奋人心的振兴计划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工作领域的生动实践,各地在文化部指导下展开的振兴传统工艺的诸多探索可圈可点。一些有能力的设计企业、高校和相关机构与传统工艺项目聚集地结对子,陆续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当地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等。工作站的有效运作,为当地扩大了产品订单并促进了当地民众就业,真正实现了文化扶贫,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推进传统工艺领域健康有序发展,在积极、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文化部牵头研究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这一计划。计划的出台系统阐明了促进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是新时期促进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的总体计划。非遗保护业界对计划高度评价,认为计划的出台正当其时、振奋人心,既聚焦了关键问题、回应了社会的期待,又为传统工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出了良方。
    在今年“遗产日”期间,黑龙江、福建、河南、海南、重庆、云南、西藏、青海等许多地区的主要活动都聚焦传统工艺,将分别以展览、展示、竞赛、评选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展示当地振兴传统工艺的理念、做法和成果。
    完善制度 强化理念
    在当前非遗保护的法律规范和工作格局均已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树立正确理念,成为一段时期以来科学、高效地开展保护工作的新常态。
    工作的推进与开展更加细致、扎实。近年来,文化部十分注重对既有工作的评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操作规程。自2015年始,文化部部署启动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的绩效评估工作,这不仅是对近年来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的一次梳理和检验,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引起地方政府对本地文化生态发展变化的重视,有助于从地方政府层面协同其他部门的力量形成保护合力。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实施的第5个年头,为进一步掌握各地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督促各方切实履行非遗保护法律责任,文化部部署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去年,在对研培计划开展两次评估的同时,文化部还委托第三方对2013年和2015年部署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分别开展了总结评估和中期评估。严谨、稳慎的制度建设是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支撑。
    近年来,在文化部的积极推动下,非遗保护工作的力度逐步加大,正确的理念深入人心。自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2011年补助标准提高至1万元。去年,传习补助经费再提档,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不少地方也相应增加了补助。为强化队伍建设,文化部还部署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认定工作。相比以往,此次申报评审不仅增加了公示信息,扩大了专家库,而且强化了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和专家的责任,使工作更为科学、规范、有序。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全社会对非遗关注的热度也持续攀升,但对于非遗概念的把握、非遗保护理念和原则的理解,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曲解和误读。自去年开始,文化部连续组织举办了4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培训班,进一步促进非遗保护工作者、研究者、新闻媒体工作者对非遗保护理念形成正确共识。在多家主流媒体发布《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文化部非遗司负责人就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答记者问》等一系列文章,就相关的理念和认识问题进行了认真和透彻的解答。
    今年的“遗产日”,所有的非遗活动也都是围绕坚持宣传正确的非遗保护理念出发,为公众解析非遗的准确概念,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文化部还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参与构建全社会宣传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常态化格局。其中,力邀新闻媒体直接参与策划宣传活动,在“遗产日”期间,一系列精彩的非遗专题宣传节目也即将上演。(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王学思 2017年6月8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 技术支持:天下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