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三评“博物馆热”:观展也观人,讲解要讲究,研学需真学
    2023-08-31 09:11:39    来源: 新华网

  一评:参观不可无礼,博物馆观展也观人

  今夏暑期文旅的顶流,非各地的博物馆莫属。热门博物馆一眼看去都是人头攒动,多地博物馆打破周一闭馆的惯例,仍无法满足观众需求。

 博物馆火了,自然是好事。但,一些人从众滋生的不文明行为,却让部分游客和博物馆很受伤

  有人把博物馆当遛娃场所,任凭孩子嬉闹奔跑;有人长时间霸占最佳拍摄位,不闭馆不离场;有所谓讲解员,毫无顾忌地大喊大叫……这让正常参观的观众无力吐槽,原以为博物馆是安静、惬意、严肃的,现在却吵闹得像菜市场。”“就想安静看个展,怎么这么难?

  不文明行为,当然要

  为此,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等文博机构相继出台整治措施,明确禁止私自商拍、自媒体直播”“禁止穿拖鞋、衣着暴露者入内等,力争还游客一个安静、舒适、文明的游览环境。不少人对这些禁令拍手叫好,博物馆又不是游乐园,当然要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这个,除了简单的一纸禁令,还须在两个意识上多下功夫。

  一是在普及尊重文物意识上下功夫,让游客怀着一份敬仰之心走进博物馆。

  文博场所是成风化人之地,展出的文物瑰宝无一不是文明的凝结、历史的积淀。驻足静观,用心学习,感知文化之美,才是正确的参观姿势。要倡导参观者从衣着、行为举止方面处处约束自己,培养尊重文物古迹即是尊重文明与历史的意识,观赏时带着一颗敬仰之心。

  让参观者明白,那些不文明的观展行为,是对其文化意义的消解,是一种不尊重、不讲

  二是在转变服务意识上下功夫,文博机构要以创新姿态拥抱观众。

  令不少博物馆参观者烦恼不已的不文明行为,除了仪容不整、大喊大叫等乱象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不文明乱象,比如不少参观者吐槽的网红直播、商业性拍摄等。

  乱象当重视,但背后的需求也应正视。近年来,博物馆+互联网,令传统文化更具魅力。一条条生活化、趣味化的短视频,让很多人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文博之美。年轻人的一些创新玩法,也助推博物馆屡屡出圈。吵吵嚷嚷的网红直播等乱象,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文博的需求。对此,博物馆的当有堵有疏。一方面,对影响游客观展体验的直播等乱象要坚决制止,另一方面,博物馆本身也要不断创新解锁新玩法,比如通过官方直播等方式满足更多上游客的需求。

  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底色。在博物馆里,方寸之间阅览千年,方寸之间见文明。博物馆观展也观人,人人守住这份底色,到博物馆去才是真正感受美好生活。(新华网记者 王志艳)

  二评:历史不容戏说,博物馆讲解要讲究

  “约不到,完全约不到。我抢到票就去看那个讲解,已经没有了,得提前一个星期……”这是暑假刚开始,一位家长讲述的预约博物馆馆方讲解的经历。

  这个暑期,随着博物馆参观热爆表,游客对博物馆讲解的需求也急剧攀升。但馆方讲解资源毕竟有限,于是,购买所谓的社会讲解服务就成为另一种选择。

  然而有的社会讲解却很不靠谱:有的讲解员将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甚至说考古和盗墓都是一样的;有的大谈秘闻、传说、野史,未经考证的内容张口就说;有的介绍文物时乱说一气,连名字都念错……

  为了维护良好的参观秩序、优化参观体验,有些博物馆开始为讲解立规矩。

  前不久,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通知称,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

  消息一出,很多人表示赞成:一些信口开河的野导,是该好好管管。戏说历史,甚至瞎说历史,会带来不良导向和社会影响,尤其对孩子来说,更容易造成历史常识和认知的偏差。

  历史不容戏说。同时,博物馆如何更好满足激增的讲解需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实际上,对非馆方讲解应辩证来看。虽然馆外讲解员参差不齐,但民间也不乏对文物展品、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而参观者的讲解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有人喜欢听网红讲解,有人喜欢听专家教授讲解……

  博物馆可善用这些社会讲解力量,灵活吸纳民间讲解高手,缓解多元化需求下的讲解员荒,与公众加强互动、双向奔赴。善用的前提,是把好准入关。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讲解员的规范管理,通过设立一定的门槛,让能讲、善讲的社会讲解力量依法依规发挥辅助性作用。

  另外,有的博物馆探索运用数字讲解等智慧化手段,充实讲解资源,创新讲解形式,让讲解有趣味,让公众听得懂、喜欢听。可以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推而广之。

  该禁的禁彻底,该跟上的服务要跟上。希望博物馆讲解丰富起来,帮大家深读文物、了解历史,呵护好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向往。(新华网记者 马若虎)

三评:游学热不能变味,博物馆研学需真学

  暑假即将结束,博物馆热度仍然不减。

  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博物馆这个关键词,能找到很多相关信息。与之一起登上热搜榜的,是另一个热门词条研学游。这个暑假,博物馆研学火了。数据显示,今年暑假,博物馆研学产品订单暴增235%

  走进博物馆,到处都是青少年的身影。当我们欣喜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时,也从相关话题讨论中注意到博物馆研学热背后的一些问题。网友们提醒:千万别让好好的博物馆研学热变了味。

  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部分商家挤占公共资源的营利行为,使博物馆研学热而变味。

  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大部分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这份免费的午餐不仅公众欢迎,显然也受到部分商家的垂涎。据报道,有研学团推出的故宫私享团,一次收费开价高达1000元。不仅如此,还有旅行社、研学团起了热门博物馆、展览的流量,将直播间直接搬进了展厅,售卖博物馆讲解、研学项目等产品……尽情发挥其技。

  当然,说到,少不了无孔不入的黄牛。向来哪里有热度就去哪里的黄牛,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份免费的午餐。被黄牛包围的博物馆,原本免费入园的南京中山陵收费30元、南京博物院50-80元、陕西历史博物馆120-130元、苏州博物馆130……免费开放变成有偿参观,加重了游客的经济负担,还干扰了博物馆的正常运营。

  除了,还有一个字,让博物馆和公众不胜其烦。这个,既指表面上的喧哗吵闹,比如孩子穿梭打闹、讲师声嘶力竭等,让静谧优雅的文化场馆变成了喧闹的菜市场,不但影响广大游客的参观体验,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也指一些研学游成了热闹的观光旅游,无只有。有参观者反映,在博物馆看到研学团学生们排排坐,不观展不看文物,却低头玩手机;有些讲师讲解历史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给学生们灌输了一肚子野史八卦,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对历史文化的曲解、对公共资源的滥用。

  “博物馆热而变味,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研学游,不仅增加参加者的家庭负担,还给孩子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本来美好的博物馆研学热,被这一,失了真研真学的本色。

  暑假即将结束,暑期博物馆热也将告一段落。但相关部门、博物馆、学校、市场机构、家长们等需要郑重对待一些新的课题:研学游研的价值与游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更好维持住这份热衷和认同?博物馆研学的质量、价格到底谁来管、怎么管?研学游的如何平衡?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的问题如何破解?等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充满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博物馆与嗷嗷待哺的莘莘学子相遇,碰撞出的应当是知识的火花。让学生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才是真正的博物馆研学。(新华网 记者李洁琼 2023827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 技术支持:天下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