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围墙”,推动高校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
    2023-07-21 08:45:54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暑期旅游,相对于酷热的户外,凉爽的室内博物馆是不错的出游目的地。在博物馆游热潮中,日益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为群众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其中,高校博物馆因根植大学的厚重土壤而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高校博物馆逐步敞开大门

  高校博物馆最初是为服务学校教学而设立的。过去,大部分高校博物馆仅作为学科教育的辅助场所,外人难入其内。随着博物馆事业不断繁荣发展,高校博物馆逐渐揭开面纱,成为向公众开展社科知识普及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馆原为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2010年,学校将这栋曾为建校校舍的百年老建筑改造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如今,馆内基本陈列以哈工大百余年发展史为主线,突出哈工大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该馆还不定期策划举办各类临展,满足观众需求。

  与之不分伯仲的山东大学博物馆,依托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在考古发现、文明探源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校区馆在辅助教学科研之外,还不定期策划临展,为师生和市民带来丰富的博物馆游览体验。仅今年5月一个月,青岛校区馆参观人数就过万,提供讲解187场次。

  高校博物馆依托大学学科设置建设,其藏品往往有着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坐落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园的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是该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外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馆内收藏并展示的3000余件中医药文物和2万余份中药标本,让人叹为观止。如今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1万人以上,其中中小学生占1/3以上。

  除了本科院校,不少高职院校也有自己的博物馆或陈列室。比如,广西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广西民族特色小吃展示和体验馆,不仅接待团队参观研学,还承接了东盟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

  对外开放仍受客观条件制约

  高校博物馆在科教兴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其隶属于高等院校,各校在人力、物力及经费等方面投入参差不齐,因此,各校博物馆对外开放普遍受客观条件制约,能够完全面向社会开放的仅占少数,有些高校的博物馆甚至鲜为人知。

  以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和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为例,由于博物馆建在校园内,公众需要提前申请才能进入参观。资金、人力短缺,也制约着高校博物馆的开放发展。目前高校博物馆在开放方面所遇到的政策壁垒,主要是不能享受国家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补助。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肖贵田介绍,除日常运行外,博物馆还要举办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如讲解员大赛、衍生品大赛及研学课程开发等,需要持续投入经费。

  不少高校博物馆表示,因为缺少编制,校博物馆大多数开放运营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志愿者承担,也因经费投入有限,而无法做到常态化开放。还有一些高校担心过多的参观者和社教活动会影响校园或教学秩序,因而也没有面向大众进行过多宣传,导致人们对一些高校的博物馆知之甚少。

  此外,大多数高校博物馆与专业文博单位的交流比较少,导致高校博物馆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和指导,因此其展陈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常态化社教活动,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这让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顾伟泉觉得很可惜:希望有关部门能把更多的活动项目设在我们的音乐博物馆,让学校的藏品被大家知晓,而不是让文物孤零零地躺在展柜之中。

  随着开放性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博物馆纷纷希望在经费、人才培养、业务指导等方面获得政府部门和专业文博单位的指导和支持。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组织立项,划拨专项经费,设计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相关临展;设计、开发和推广中医药科普课程,并组织高质量的教育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展览和科普实践课程相结合,大力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

  探索校地共建 社会共享模式

  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中,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何晓雷提出,开放性是高校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高校博物馆如何破解开放性的难题?可进一步释放社会功能,探索校地共建 社会共享办馆模式。如一些城市针对非国有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出台了补助政策,此举能有效激活地方支持、高校自主管理的合作优势。肖贵田说。

  何晓雷认为,高校博物馆也要思考如何解决实物展陈雷同、叙事方式单一、对观众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他表示,需要文物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采取措施,明确提升高校博物馆的地位,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同时,也要依靠高校博物馆自身,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展览、讲座等,加快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播。

  比如,近年来,哈工大博物馆开始了数字化探索,建成数字展馆、虚拟展馆、网上展览平台、新媒体平台等宣传教育载体,将展馆搬到云端。主动走出去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多次走进贺州、梧州、南宁及桂林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生物科普课程和互动体验活动,深受学校师生喜爱。

  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伟峰坦言,高校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正确认识博物馆对学校的重要性。他介绍,在国外,很多优秀的博物馆就来自高校。例如,日本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举世闻名,拥有藏品260万件。京都大学依托该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工作,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学者前往进修和进行研究,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影响力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大学的厚重土壤孕育了高校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反过来成为大学实力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吴伟峰表示,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博物馆,学校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像重视实验室、图书馆一样重视博物馆建设,给编给人给钱、精心策划展览、实现常态性开放、开展宣传科普活动,才可言高校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报 记者集体采写 统稿:郭凯倩 参与采写:张建友、孙丛丛、费菲、郭凯倩 2023721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 技术支持:天下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