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3-17 10:33: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设计了与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蓝图、实现路径与重点任务,为“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
规划明确了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立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针对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兜好的底线,规划明确了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的思路,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大重点任务,谋划了八项重点工程项目,概括地说是凝聚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一是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是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服务保障、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边境地区文化建设等重点任务等,都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兜底线的重要抓手。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扶贫项目,实现“一县一策”、精准扶贫,体现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机结合。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综合服务效能不高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突出短板之一。规划围绕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建立健全总分馆制、深化免费开放和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以效能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等,作出了明确的引导和要求,力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效能在“十三五”时期跃上新台阶。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发展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规划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的发展思路,部署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等重点任务,指引“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规划呼应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度设计,迈出了贯彻落实法律的坚实步伐。《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设计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一系列基础性制度、针对性制度、政府监管制度和机构责任制度,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目前,全社会高度关注法律规定的落地和制度设计的实现。规划要求以县为基本单位,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呼应了法律建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规划提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明确了落实法律规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的阶段性任务;规划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制定公众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指标等任务,是推动法律建立的一系列政府监管制度、机构责任制度落地的重要举措。总之,规划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契合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度设计,迈出了贯彻落实法律规定的坚实步伐。“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起始时期,规划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效衔接,落实规划部署的任务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度设计“二位一体”,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大法实施背景下出台的规划的鲜明特色。
规划总揽文化改革发展全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发力、全方位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与文化改革发展全方位的任务密切相关。规划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特点,是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发展改革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维度聚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部署艺术创作生产精品战略,强调加强优秀作品的传播推广,扩大其知名度和观众覆盖面;部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将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鼓励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宣传展示活动纳入其中;通过深入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着力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倡导文化消费理念,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重点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互联网+文化工程”设计了面向公众的艺术教育网络及课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等也是重点任务。总之,从规划中可以看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支撑和深度融合,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思想鲜明而又具体地体现在规划中。(中国文化报 李国新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2017年3月17日)
规划明确了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立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针对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兜好的底线,规划明确了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的思路,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大重点任务,谋划了八项重点工程项目,概括地说是凝聚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一是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是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服务保障、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边境地区文化建设等重点任务等,都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兜底线的重要抓手。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扶贫项目,实现“一县一策”、精准扶贫,体现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机结合。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综合服务效能不高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突出短板之一。规划围绕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建立健全总分馆制、深化免费开放和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以效能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等,作出了明确的引导和要求,力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效能在“十三五”时期跃上新台阶。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发展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规划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的发展思路,部署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等重点任务,指引“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规划呼应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度设计,迈出了贯彻落实法律的坚实步伐。《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设计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一系列基础性制度、针对性制度、政府监管制度和机构责任制度,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目前,全社会高度关注法律规定的落地和制度设计的实现。规划要求以县为基本单位,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呼应了法律建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规划提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明确了落实法律规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的阶段性任务;规划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制定公众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指标等任务,是推动法律建立的一系列政府监管制度、机构责任制度落地的重要举措。总之,规划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契合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度设计,迈出了贯彻落实法律规定的坚实步伐。“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起始时期,规划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效衔接,落实规划部署的任务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度设计“二位一体”,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大法实施背景下出台的规划的鲜明特色。
规划总揽文化改革发展全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发力、全方位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与文化改革发展全方位的任务密切相关。规划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特点,是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发展改革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维度聚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部署艺术创作生产精品战略,强调加强优秀作品的传播推广,扩大其知名度和观众覆盖面;部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将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鼓励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宣传展示活动纳入其中;通过深入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着力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倡导文化消费理念,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重点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互联网+文化工程”设计了面向公众的艺术教育网络及课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等也是重点任务。总之,从规划中可以看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支撑和深度融合,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思想鲜明而又具体地体现在规划中。(中国文化报 李国新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2017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