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20 09:04: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从理论创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
12月14日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晚会会集了郭兰英、才旦卓玛、阎维文、成龙、张凯丽、张国立、殷秀梅、雷佳、谭维维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参演者有中直院团、部队院团,有解放军战士,也有大、中、小学学生,他们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感激,深情表达对时代、对祖国、对党最为真诚的礼赞。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11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不断掀起参观热潮。文化改革发展政策落到实处、“数字故宫”多媒体互动、优秀舞台艺术“百花齐放”……展览第四展区中的“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单元呈现的改革开放40年文化发展建设成就,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截至目前,大展总参观人数超过160万,每天观众留言数万字。
4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十六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等重要会议持续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重大决定、重大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提出了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推向了新的时代高度,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4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文化管理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短缺的文化生产供给、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到繁荣活跃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从较为封闭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到以我为主、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开放格局……翻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长卷,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斐然。
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挑重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自觉行动,潜心创作、勇攀高峰成为广泛共识。文化系统努力探索艺术创作规律、创新艺术管理方式,积极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更加注重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更加注重推动各门类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出优秀作品、出艺术精品。
文化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艺术工程项目,设立国家艺术基金,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主题创作和文艺活动,举办中国艺术节、各类专项艺术节庆和展演展示活动,改革文艺评奖、改进文艺评论,艺术创作环境更加积极向上。艺术表演团体数量从2007年的4512个增加到2017年的15742个,其中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3583个。“文华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先后有近700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奖励。2015年至2017年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4499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积累了许多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特色经验。文化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条例》颁布实施。各地积极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惠民成果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养。1979年至2017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从7787万增加到7.45亿,文化馆(站)举办活动次数从12.7万次增加到194.4万次。文物机构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1.13亿增加到2017年的11.48亿。借助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走基层等活动,将优秀文艺作品送到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17年,赴农村演出184.4万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8.5倍,农村观众达8.3亿人次。
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博物馆条例》等6部行政法规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出台,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文化系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工作形成了“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转变”的工作理念。文物普查全面推开,文物资源逐步实现家底摸清。文物、古籍等名录体系逐步建立,保护制度更加健全。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稳步实施,馆藏文物保存展示条件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深入实施,古籍保护得到切实加强。文物资源逐步“活”起来,文物宣传普及工作广泛开展,每年覆盖受众上亿人次。
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从以民俗、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的记录、保护,到非遗保护体系的全面建立,再到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也因为非遗变得更加精彩。“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等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化,非遗保护工作在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入到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的新阶段。由法规体系、名录制度、记录研究、传承实践等构成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日趋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逐步形成我国非遗资源完整的信息档案,非遗分类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自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非遗保护经费53亿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经费39亿元。中央安排12.7亿元建设175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截至今年12月10日,全国110余所院校积极参与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累计举办研培590期,学员达2.5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参与者达7.1万人次。
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民间自发兴起到政府自觉推动的发展历程。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系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化引导、规范和服务职能,逐步探索出一条既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蓬勃开展,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使文化市场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充分显现。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产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6万家增长到目前的5.9万家。文化产业总量规模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5462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文化科技融合力度持续加大
打开手机就能购买电影票、戏票,戴上VR眼镜就“走进”了游戏场景,博物馆的新媒体互动展示精美又有趣,节庆晚会的高科技应用让人大呼过瘾……当下,文化科技融合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34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效整合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现代服务业城市及示范基地等优势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载体。2014年以来,18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获得认定,成为文化行业凝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组织科学技术开发、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形成了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为龙头,以年度项目为主体,以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项目、部级委托项目为补充的项目资助体系。
市场培育监管协调推进
文化市场从零散经营起步,业态不断丰富、形态日趋多元、渠道日益广泛,逐步形成以娱乐、演出、艺术品等传统市场和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市场为主体的文化市场体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系统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管理规律,逐步形成了“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服务引导”的工作理念,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服务引导、强化执法监督,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市场管理政策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各领域文化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不断出现。文化市场行业监管不断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从1949年到1965年,我国年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仅100余项,参与人数400余人。2017年,文化系统共审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629项,人员交流23158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年均人次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人次的总和。近年来,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中的地位不断凸显,逐步从官方交流为主扩大到官方和民间并举、交流和贸易并重。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有力服务外交大局。覆盖全球的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多边文化合作机制,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型文化年(节)活动、“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蓬勃发展,成为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精粹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坚持面向青少年、面向基层拓展交流方式,凝心聚力、增进认同。
政府文化投入效果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由1978年的4.44亿元增至2017年的855.80亿元,增长了192.7倍,年均增长14.4%,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实施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多个文化项目,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197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1256个,文化馆(站)2840个,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分别为9.0平方米和31.2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文化馆(站)44521个,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分别为109.0平方米和295.4平方米,是1978年的12.1倍和9.5倍。与此同时,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平安故宫”工程、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等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公共文化领域的基础设施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将文化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整体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系统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点上,深刻认识40年的创造性探索所形成的文化建设宝贵经验,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继续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文化报 记者集体采写 2018年12月20日)
习近平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
12月14日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晚会会集了郭兰英、才旦卓玛、阎维文、成龙、张凯丽、张国立、殷秀梅、雷佳、谭维维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参演者有中直院团、部队院团,有解放军战士,也有大、中、小学学生,他们怀着对改革开放的感激,深情表达对时代、对祖国、对党最为真诚的礼赞。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11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不断掀起参观热潮。文化改革发展政策落到实处、“数字故宫”多媒体互动、优秀舞台艺术“百花齐放”……展览第四展区中的“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单元呈现的改革开放40年文化发展建设成就,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截至目前,大展总参观人数超过160万,每天观众留言数万字。
4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十六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等重要会议持续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重大决定、重大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提出了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推向了新的时代高度,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4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文化管理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短缺的文化生产供给、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到繁荣活跃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从较为封闭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到以我为主、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开放格局……翻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长卷,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斐然。
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挑重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自觉行动,潜心创作、勇攀高峰成为广泛共识。文化系统努力探索艺术创作规律、创新艺术管理方式,积极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更加注重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更加注重推动各门类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出优秀作品、出艺术精品。
文化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艺术工程项目,设立国家艺术基金,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主题创作和文艺活动,举办中国艺术节、各类专项艺术节庆和展演展示活动,改革文艺评奖、改进文艺评论,艺术创作环境更加积极向上。艺术表演团体数量从2007年的4512个增加到2017年的15742个,其中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3583个。“文华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先后有近700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奖励。2015年至2017年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4499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积累了许多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特色经验。文化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条例》颁布实施。各地积极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惠民成果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养。1979年至2017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从7787万增加到7.45亿,文化馆(站)举办活动次数从12.7万次增加到194.4万次。文物机构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1.13亿增加到2017年的11.48亿。借助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走基层等活动,将优秀文艺作品送到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17年,赴农村演出184.4万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8.5倍,农村观众达8.3亿人次。
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博物馆条例》等6部行政法规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出台,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文化系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工作形成了“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转变”的工作理念。文物普查全面推开,文物资源逐步实现家底摸清。文物、古籍等名录体系逐步建立,保护制度更加健全。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稳步实施,馆藏文物保存展示条件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深入实施,古籍保护得到切实加强。文物资源逐步“活”起来,文物宣传普及工作广泛开展,每年覆盖受众上亿人次。
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从以民俗、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的记录、保护,到非遗保护体系的全面建立,再到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也因为非遗变得更加精彩。“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等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化,非遗保护工作在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入到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的新阶段。由法规体系、名录制度、记录研究、传承实践等构成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日趋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逐步形成我国非遗资源完整的信息档案,非遗分类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自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非遗保护经费53亿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非遗保护经费39亿元。中央安排12.7亿元建设175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截至今年12月10日,全国110余所院校积极参与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累计举办研培590期,学员达2.5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参与者达7.1万人次。
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民间自发兴起到政府自觉推动的发展历程。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系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化引导、规范和服务职能,逐步探索出一条既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蓬勃开展,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使文化市场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充分显现。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产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6万家增长到目前的5.9万家。文化产业总量规模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5462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文化科技融合力度持续加大
打开手机就能购买电影票、戏票,戴上VR眼镜就“走进”了游戏场景,博物馆的新媒体互动展示精美又有趣,节庆晚会的高科技应用让人大呼过瘾……当下,文化科技融合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34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效整合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现代服务业城市及示范基地等优势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载体。2014年以来,18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获得认定,成为文化行业凝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组织科学技术开发、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形成了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为龙头,以年度项目为主体,以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项目、部级委托项目为补充的项目资助体系。
市场培育监管协调推进
文化市场从零散经营起步,业态不断丰富、形态日趋多元、渠道日益广泛,逐步形成以娱乐、演出、艺术品等传统市场和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市场为主体的文化市场体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系统积极探索文化市场管理规律,逐步形成了“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服务引导”的工作理念,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服务引导、强化执法监督,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市场管理政策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各领域文化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不断出现。文化市场行业监管不断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从1949年到1965年,我国年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仅100余项,参与人数400余人。2017年,文化系统共审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629项,人员交流23158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年均人次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人次的总和。近年来,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中的地位不断凸显,逐步从官方交流为主扩大到官方和民间并举、交流和贸易并重。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有力服务外交大局。覆盖全球的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多边文化合作机制,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型文化年(节)活动、“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蓬勃发展,成为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精粹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坚持面向青少年、面向基层拓展交流方式,凝心聚力、增进认同。
政府文化投入效果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由1978年的4.44亿元增至2017年的855.80亿元,增长了192.7倍,年均增长14.4%,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实施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多个文化项目,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197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1256个,文化馆(站)2840个,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分别为9.0平方米和31.2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文化馆(站)44521个,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分别为109.0平方米和295.4平方米,是1978年的12.1倍和9.5倍。与此同时,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平安故宫”工程、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等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公共文化领域的基础设施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将文化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整体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系统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点上,深刻认识40年的创造性探索所形成的文化建设宝贵经验,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继续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文化报 记者集体采写 201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