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成果综述
    2018-12-17 08:57: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40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总体进程,所取得的各项成就成为改革开放40年历史巨变的生动一景。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中的地位不断凸显,逐步从官方交流为主扩大到官方和民间并举、交流和贸易并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格局,在文化交流中逐步完成了角色转换,从最初的参与者、建设者渐渐转变为倡导者、引领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全球旅游规则的被动跟随者,如今已参与制定全球旅游规则,多项重要会议和3个国际性旅游组织落地中国。从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来看,在2007年,中国旅游业全球竞争力为71位,2017年上升至15位。这得益于旅游业改革开放40年来,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全力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有力配合元首外交。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和出席了一系列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外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文艺演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非正式晚宴以及招待会文艺演出、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千年之约》文艺晚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专场文艺晚会等都成为借助主场外交活动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精粹的重要范例。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开展政府间文化和旅游交流。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建立双边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持续提升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金砖国家旅游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长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高级别会议、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中日韩与东盟(10+3)旅游部长会议、亚欧会议文化部长会议等多边交流合作机制的国际影响,举办中法文化年、中日文化年、中埃文化年、中希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年、中加文化交流年、中韩友好交流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南(非)国家年、中国俄罗斯旅游年、中国瑞士旅游年、中国丹麦旅游年、中国—欧盟旅游年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年(节)活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与外国政府共签署了46个文化合作协定,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如今,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的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覆盖全球的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网络已初步形成。
    品牌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从1949年到1965年,年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0余项,参与人数400余人。2017年,文化系统共审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629项,人员交流23158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年均人次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人次的总和。欢乐春节、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中美文化论坛、聚焦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中俄文化大集、意会中国、中华文化讲堂、东方文化研究计划等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2001年起,文艺团组连年赴海外参与当地春节庆祝活动。2009年,海外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统一命名为欢乐春节。经过10余年的全面持续推进,欢乐春节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旗舰项目。自2013年起,共举办了6届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和19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邀请了100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汉学家和400余位青年学者来华。
    随着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由中国倡导成立了3个国际性旅游组织,包括2012年9月15日在北京成立的世界城市旅游联合会、2017年8月在贵州省成立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和2017年9月由中国发起成立的第一个全球性、综合性、非政府、非营利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出台,为有效统筹全国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日益健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覆盖国家和机构数量连年增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丝绸之路文化使者”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2018年起开展“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征集和扶持工作,第一期40个重点项目预计投资总额达41.6亿元。
    旅游外交成为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夯实了根基,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在自然、社会、知识等多层面开展交流。出境旅游方面,1988年,泰国成为我国出境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国家,到2016年,中国已拥有150多个出境旅游目的地。
    与此同时,主动利用各类平台,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并担任各公约框架下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援助项目,参与援助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修复工作、缅甸东南亚运动会开闭幕式技术合作等项目,开展对非洲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千人计划”,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蓬勃发展
    我国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起步和发展的。今年是中国文化中心在海外启动建设30周年。1988年7月,第一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非洲的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市建成;同年9月,第二家中国文化中心在贝宁科托努市建成。至2018年初,全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已达35个,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6个。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与发展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新加坡、塞尔维亚、柬埔寨、越南7个中国文化中心奠基或揭牌。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面向当地主流社会、主流媒体,贴近民众,兼顾华人社会,在大文化框架下常态化策划举办高水平、专业化、符合驻在国受众欣赏习惯的文化活动。
    如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成为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精粹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为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从2016年开始,全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统一品牌活动。2016年联动举办了“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主题活动,2017年开始举办“中国文化周”和“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品牌活动。
    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1979年起,我国开始与国外开展商业性演出交流,历经多年发展,从以杂技为主的单一模式发展到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精品走出国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开拓海外文化市场行动计划》等文件,系统地提出了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搭建政府间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大力扶持文化企业和团体走出去,支持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带领文化企业、机构和演艺团体抱团参加美国演艺出品人年会交易会、美国洛杉矶艺术博览会、美国西部艺术联盟年会、香港国际授权展、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节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借助国际平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和推动北京、上海和深圳3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更好发挥先行先试和带动服务作用。截至2017年底,上海基地已集聚500余家企业,文化贸易总额突破350亿元人民币。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合作全面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围绕对港澳台工作大政方针,积极支持港澳特区政府文化施政,举办国庆、回归周年纪念活动,在港澳持续开展“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动、“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品牌活动,自2001年起连续举办“情系”大型两岸文化联谊活动,组织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大陆优秀青少年艺术团体台湾校园巡演计划、两岸青年中华行等系列活动,持续提升港澳台青少年对于祖国历史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支持港澳融入国家文化发展大局,推动内地与港澳台在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和遗产保护领域深度合作,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已成为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文化报 记者叶飞 2018年12月17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 技术支持:天下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