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17 08:48: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产业兴起并不断壮大的40年。40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那么,40年来,国家为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数字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金融合作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伴随社会大众精神消费、文化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各领域跨界融合发展趋势的加速,文化产业领域又涌现出了哪些新业态、新模式?
政策支持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自2004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制定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4722亿元,年均增速接近2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升到2017年的4.2%,增加了2.05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文化产业能够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如此突出的贡献,离不开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引导。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振兴战略。在此之后,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推广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系列政策文件也陆续出台,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明了方向。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财政以及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则为其提供了腾飞的翅膀。从2008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330亿元,支持项目近6000个。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文化金融合作也被国家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
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中央关于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建立“部行合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指导建立了31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10月末,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贷款余额2844亿元,同比增长11.3%,共有190家文化企业发行了998只债券,累计融资1.03万亿元;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近5年,累计支持近500个文化产业重点融资项目,支持金额达26亿元;推动出台文化产业专项债券,促进文化产业债券融资;推广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截至2018年10月,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文化和旅游项目527个,总投资6655亿元。
从产品到园区 在提质增量中创造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蓬勃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文物单位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资源活了起来,而且使文化市场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充分显现。
故宫博物院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充分发挥了旗舰效应,其文创产品年收入超过10亿元。丰富多彩、充满创意的故宫文创产品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粉丝,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现象,不仅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而且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销售总额近20亿元。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敦煌研究院院属文化企业,建立了成熟的研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年经营收入突破7000万元;国家博物馆自主研发文创产品3000余款,涵盖服装、文具、玩具、家居、小家电等数十个门类;上海博物馆在上海新天地和浦东机场开设分店,展示和销售该馆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销售活跃……文创品牌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也随之不断提升。
文化文物单位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尝试与创新也引起了其他相关文化企业和创意设计行业从业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注意力开始转向文创产品。与此同时,文创产品的大热又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不过,与文化文物单位、文化企业开发的文创产品不同,特色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创产品及其产品开发往往更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持续地尝试和探索,我国的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各地深入发掘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了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文创产品、特色文化产业,谈及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更是绕不开的话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入驻文化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推出了不少两个效益俱佳、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催生出一批“文化+制造”“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树立了典型,作出了示范。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文化部命名的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的文化企业总数达21457家,同比增长11.7%;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56万人,同比增长5.6%;园区内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达2744亿元,同比增长16.1%。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新机遇新业态为产业发展添彩
改革开放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在文化领域,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也呈现出了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群众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产品。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其他领域发展新机遇、新亮点的涌现。以动漫产业为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动漫创作深入挖掘和探索中国题材和中国风格,在国际上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学派”,动画产量大大提高,造就了一批优秀动漫作品:改编自敦煌壁画的《九色鹿》、水墨动画《山水情》、儿童文学题材动画片《雪孩子》等动画短片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宝莲灯》等一批动画长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电视动画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也深受观众喜爱。
如今,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以及中央财政设立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我国动漫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2017年动漫产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14%,与2012年的760亿元相比翻了一番。
具体表现在,奥飞动漫、华强方特、炫动传播等动漫领域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社会投资愈发活跃,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扩大文化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动漫会展逐渐成为动漫爱好者聚集的行业盛事和促进文化消费的突出亮点。近年来,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每次为期5天的展会现场观众人次稳定在20万左右。此外,令动漫行业从业者更为骄傲和兴奋的是,2017年3月,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文化部牵头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正式成为了我国文化领域首个国际技术标准,这是文化领域中国科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在“互联网+文化”的国际技术水平上我国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中国文化报 记者张婧 2018年12月15日)
政策支持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自2004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制定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4722亿元,年均增速接近2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升到2017年的4.2%,增加了2.05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文化产业能够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如此突出的贡献,离不开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引导。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振兴战略。在此之后,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推广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系列政策文件也陆续出台,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明了方向。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财政以及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则为其提供了腾飞的翅膀。从2008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近330亿元,支持项目近6000个。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文化金融合作也被国家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
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中央关于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建立“部行合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指导建立了31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10月末,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贷款余额2844亿元,同比增长11.3%,共有190家文化企业发行了998只债券,累计融资1.03万亿元;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近5年,累计支持近500个文化产业重点融资项目,支持金额达26亿元;推动出台文化产业专项债券,促进文化产业债券融资;推广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截至2018年10月,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文化和旅游项目527个,总投资6655亿元。
从产品到园区 在提质增量中创造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蓬勃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文物单位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资源活了起来,而且使文化市场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充分显现。
故宫博物院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充分发挥了旗舰效应,其文创产品年收入超过10亿元。丰富多彩、充满创意的故宫文创产品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粉丝,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现象,不仅促进了文化消费升级,而且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销售总额近20亿元。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敦煌研究院院属文化企业,建立了成熟的研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年经营收入突破7000万元;国家博物馆自主研发文创产品3000余款,涵盖服装、文具、玩具、家居、小家电等数十个门类;上海博物馆在上海新天地和浦东机场开设分店,展示和销售该馆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销售活跃……文创品牌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也随之不断提升。
文化文物单位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尝试与创新也引起了其他相关文化企业和创意设计行业从业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注意力开始转向文创产品。与此同时,文创产品的大热又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不过,与文化文物单位、文化企业开发的文创产品不同,特色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创产品及其产品开发往往更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持续地尝试和探索,我国的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各地深入发掘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了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文创产品、特色文化产业,谈及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更是绕不开的话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入驻文化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推出了不少两个效益俱佳、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催生出一批“文化+制造”“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树立了典型,作出了示范。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文化部命名的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的文化企业总数达21457家,同比增长11.7%;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56万人,同比增长5.6%;园区内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达2744亿元,同比增长16.1%。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新机遇新业态为产业发展添彩
改革开放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在文化领域,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也呈现出了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群众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产品。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其他领域发展新机遇、新亮点的涌现。以动漫产业为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动漫创作深入挖掘和探索中国题材和中国风格,在国际上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学派”,动画产量大大提高,造就了一批优秀动漫作品:改编自敦煌壁画的《九色鹿》、水墨动画《山水情》、儿童文学题材动画片《雪孩子》等动画短片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宝莲灯》等一批动画长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电视动画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也深受观众喜爱。
如今,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以及中央财政设立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我国动漫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2017年动漫产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14%,与2012年的760亿元相比翻了一番。
具体表现在,奥飞动漫、华强方特、炫动传播等动漫领域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社会投资愈发活跃,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扩大文化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动漫会展逐渐成为动漫爱好者聚集的行业盛事和促进文化消费的突出亮点。近年来,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每次为期5天的展会现场观众人次稳定在20万左右。此外,令动漫行业从业者更为骄傲和兴奋的是,2017年3月,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文化部牵头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正式成为了我国文化领域首个国际技术标准,这是文化领域中国科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在“互联网+文化”的国际技术水平上我国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中国文化报 记者张婧 2018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