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15 09:18:4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题: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实践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这是一个崭新的大时代,厚积薄发的中国文化正在努力书写繁荣兴盛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蓄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盈的精神动力。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文化自信、锐意进取创新,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东营市在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同时配套建设了乡村剧场,许多村民反映“乡村剧场让村里多了一个阵地,少了几桌麻将;多了一些交流,少了一些埋怨;多了一支队伍,少了一些纠纷”。
上海市嘉定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迈进“云时代”,“文化嘉定云”平台形成了“文化菜单—场馆预订—文化众筹—网上书房—数字展馆—精品资源”等板块和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分享圈”,百姓登录后可尽享“互联网+文化”带来的种种文化福利。
……
40年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各地大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这些实践推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保障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来自文化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五六亿人次。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提质增效精准出招。如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等,以文化助力精准扶贫。
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先来看一组数字:自2012年至2017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万亿元增加到近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7年的4.2%。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40年砥砺奋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描绘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上升曲线。进入新时代,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加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选择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发放文化惠民卡、实行票价优惠等方式,促进文化消费,扶持艺术街区、实体书店、小剧场等文化消费场所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对接“互联网+”战略,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实施“文化+”行动,结合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等深度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广泛关注,古风音乐、汉服元素逐渐普及,“为你读诗”APP流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找到文化归属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一年多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了中华文化资源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中华经典诵读等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新路,取得了实际成效。
与此同时,全国的特色实践遍地开花:江苏以“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建设城市休闲街区、博物馆、古典园林、古街水乡等历史遗存的文化旅游区;江西发挥南昌、井冈山、瑞金、萍乡等地的革命文化资源,策划导向鲜明、内容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安徽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打造融合现场、电视、手机、网络于一体的全新戏曲传播模式;贵州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融合蜡染、苗绣等非遗技艺的服饰还亮相巴黎时装周,登上世界时尚舞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这是一个崭新的大时代,厚积薄发的中国文化正在努力书写繁荣兴盛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蓄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盈的精神动力。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文化自信、锐意进取创新,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东营市在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同时配套建设了乡村剧场,许多村民反映“乡村剧场让村里多了一个阵地,少了几桌麻将;多了一些交流,少了一些埋怨;多了一支队伍,少了一些纠纷”。
上海市嘉定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迈进“云时代”,“文化嘉定云”平台形成了“文化菜单—场馆预订—文化众筹—网上书房—数字展馆—精品资源”等板块和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分享圈”,百姓登录后可尽享“互联网+文化”带来的种种文化福利。
……
40年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各地大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这些实践推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保障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来自文化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五六亿人次。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提质增效精准出招。如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等,以文化助力精准扶贫。
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先来看一组数字:自2012年至2017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万亿元增加到近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7年的4.2%。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40年砥砺奋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描绘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上升曲线。进入新时代,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加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选择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发放文化惠民卡、实行票价优惠等方式,促进文化消费,扶持艺术街区、实体书店、小剧场等文化消费场所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对接“互联网+”战略,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实施“文化+”行动,结合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等深度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广泛关注,古风音乐、汉服元素逐渐普及,“为你读诗”APP流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找到文化归属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一年多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了中华文化资源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中华经典诵读等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新路,取得了实际成效。
与此同时,全国的特色实践遍地开花:江苏以“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建设城市休闲街区、博物馆、古典园林、古街水乡等历史遗存的文化旅游区;江西发挥南昌、井冈山、瑞金、萍乡等地的革命文化资源,策划导向鲜明、内容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安徽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打造融合现场、电视、手机、网络于一体的全新戏曲传播模式;贵州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融合蜡染、苗绣等非遗技艺的服饰还亮相巴黎时装周,登上世界时尚舞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