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29 08:24: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条河贯通南北,一条河连接古今。作为人类文明伟大工程的中国大运河,历经荣辱兴衰,将再次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专项规划,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推进“十四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与长城、长征并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相关部委已分别编制了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八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专项规划,形成了大运河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其中,《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从公元前486年至今,绵延2500多年,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如今的八省(市),连缀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的持续开凿和修缮,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创举,标志着人类文明在东亚大陆发展的历史高度。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大运河也是沧桑巨变的见证。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艰苦开创,还是隋唐的繁荣鼎盛,不论是宋元的拓展定型,还是明清的持续运营,大运河几乎见证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繁荣和中国封建政权兴亡更替的历史。虽然近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整体上走向衰败,但大运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所在和国运所系,大运河见证了中华儿女追求独立自由、探索和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巨变。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旅游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运河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带。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沿线交通路网密集,产业体系完备,各类资源丰富。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沿线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大运河还是中国梦想的寄托。今日中国已走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春秋代序,物换星移,千年运河在新时代褪尽尘埃,迎来了自身命运的光辉而彻底的蜕变。在新时代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中国大运河之光重新绽放,这不仅仅是经济大动脉的复兴,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复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我们期待,通过该规划的实施,推动形成部省合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通过加强资源转化、产业带动、服务提升、艺术弘扬,不断提高运河沿线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文化报 本报评论员 2020年9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与长城、长征并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相关部委已分别编制了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八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专项规划,形成了大运河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其中,《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从公元前486年至今,绵延2500多年,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如今的八省(市),连缀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的持续开凿和修缮,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创举,标志着人类文明在东亚大陆发展的历史高度。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大运河也是沧桑巨变的见证。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艰苦开创,还是隋唐的繁荣鼎盛,不论是宋元的拓展定型,还是明清的持续运营,大运河几乎见证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繁荣和中国封建政权兴亡更替的历史。虽然近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整体上走向衰败,但大运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所在和国运所系,大运河见证了中华儿女追求独立自由、探索和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巨变。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旅游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运河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带。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沿线交通路网密集,产业体系完备,各类资源丰富。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沿线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大运河还是中国梦想的寄托。今日中国已走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春秋代序,物换星移,千年运河在新时代褪尽尘埃,迎来了自身命运的光辉而彻底的蜕变。在新时代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中国大运河之光重新绽放,这不仅仅是经济大动脉的复兴,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复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我们期待,通过该规划的实施,推动形成部省合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的良好局面,通过加强资源转化、产业带动、服务提升、艺术弘扬,不断提高运河沿线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文化报 本报评论员 202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