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雷人”收藏何时了
    2016-08-19 09:41:29    来源:中国文物报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鉴宝娱乐吸引大众,天价拍品、“淘宝”故事推波助澜,人们关注鉴宝藏宝、投身购宝收藏的热情持续高涨,尽管“金缕玉衣”“汉代玉凳”“冀宝斋博物馆”等一系列“毁三观”、“亮瞎眼”的事件接踵发生,尽管媒体屡曝市场乱象,舆论善意提醒藏家冷静,但仍难遏止形形色色的“雷人”收藏大行其道、风起云涌。日前,某高校拟受赠数千件古陶瓷精品并筹建专题博物馆的新闻,再次引发网上热议,为此类嗨翻舆论场的娱乐剧续写了新的一幕。
  收藏,意即收集保藏,乃品质专业、志趣高雅的文化行为;而收藏家,则是对收藏丰富之士的尊称。收藏家及其收藏活动一旦做到了一定境界,总会心无旁骛,甚至为了痴求稀世珍品而不惜倾家荡产,有的甚至屡经磨难而不堕初衷,将藏品视若生命而精心呵护,最终修成化私为公、捐献国家、嘉惠社会的正果。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向国家捐献珍贵文物而闻名的收藏家,张伯驹、徐悲鸿、郑振铎、章乃器、马衡、孙灜洲、吴景洲、朱翼盦、潘达于、叶叔重、周叔弢、张叔成、王襄、李初梨……杰出人士不胜枚举,这些人尽管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之所以被称作“收藏家”,则不单单因为他们自身的眼力(才识与慧眼)、毅力(执着与坚守),以及一定的家世环境、财力保障和机遇把握,还在于他们的心思十分缜密,行动谨小慎微,一般不愿把藏品与金钱划等号,只入不出,只换不卖,总能披沙拣金、独摄珍萃,寻得来历清晰、流传有序的精品上品,甚至不乏屡见著录的重器名品。
  放眼当下,这些年的收藏故事浩如烟海,在所谓“民藏如大海,公藏如湖泊”的语境之下,已经上演了一幕幕情节惊人雷同的剧目:藏家不忘初心,拟将耗费心血所藏文物珍品捐赠文博机构,往往一经文物部门组织专业鉴定即被彻底否决,主因多为误将精于做旧的仿古器具、艺术品视作珍贵文物而批量购藏,入不了公藏“法眼”的结果,深深伤及了藏家的善意以至情面。个中缘由,一方面源于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特别是电脑制版、精细生产带来仿古文玩艺术品批量涌现的大环境;另一方面,恐难排除藏界人士不慎掉入市场陷阱而不能自拔的问题,更遑论编造引人入胜的神秘传奇故事,种种花样不断翻新、类似传销甚或故意做局手段的机巧应用,往往令人防不胜防,受到蒙骗却仍陶醉于捡到宝贝的沾沾自喜。从资产亿万、嗜好藏宝的企业家,到年逾古稀、学养深厚的老学究,从蓝领、白领,到商人、干部、艺术家,或专爱古玉,或钻研古瓷,或把玩金石书画,常年热衷鉴宝,勤奋收藏,也曾请教“专家”或求“高人”指点、仪器检测,不少人的藏品积累以百千万计,自认已集大成,不乏精品绝品,但却往往经不住公之于众的考验,无论自办博物馆,还是批量捐赠文博单位,一旦展出,便会突发远超古人的“穿越”“奇葩”之态,要么将人“雷倒”,要么令人捧腹……
  在大众热捧、全民淘宝而又高仿充斥、流通繁荣的业态环境下,“市场有乱象,藏家须谨慎”的忠告已日显苍白,对收藏家专业素养、优良传统的膜拜似也于事无补。唯愿真理的光芒照亮熙攘的市场,睿智的藏家拨开障眼的迷雾,让古玩交易重返理性,让鉴宝藏宝回归初心,未来的收藏故事里多一丝正能量、少一些“雷人”剧。(中国文物报 跃森 2016年8月18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 技术支持:天下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