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文物保护亟须加大科普力度
    2016-05-24 14:24:21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14年11月,一则“陕西乾陵千年石刻遭洗白”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承担乾陵石刻保护项目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立即召开媒体见面会,由专家出面答疑解惑予以澄清,随即风平浪静。今年五一刚过,部分网络媒体陆续转发《胡武功怒了  唐陵石人石马被 “洗澡”》一文,又一次在各路媒体掀起轩然大波,报纸、电视台、网站、公众微信号,以及各色朋友圈,纷纷发声,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西北、引向历经千年风雨的唐代石刻,再次将文物保护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文物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陕西省文物局第一时间责成前述唐陵石刻所在地咸阳市文物旅游局组织现场核查。核查结果表明,唐陵石刻并未被“洗澡”,《胡武功怒了 唐陵石人石马被“洗澡”》中所反映的问题为不实信息。原来又是一场虚惊,让人们一度吊到嗓子眼的心可以踏实地放下来了。
    近年来,包括乾陵石刻在内的重要文物的安全,一些重要文物保护工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关切,有时甚至引起种种误解和“诟病”。这一方面表明社会、公众对国家珍贵文物资源的热诚关心,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监督,同时也是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体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既缺少文物保护知识,又仓促发声、盲目跟风,容易让人不明就里,产生揣测、怀疑、指责、攻讦等,一时形成社会舆论的热点、焦点。
    反思这些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甚至同一现象反复重演,有不少经验教训应当总结和吸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物保护知识普及力度的不够。由于缺少对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以致一些正常的文物保护工作被误读、误解、误传,甚至被借题发挥、任意炒作。如果公众知道,所谓“包浆”是古玩界对手串、核桃等手把件器物在把玩过程中所形成氧化层的俗称,就不会将污垢认作“包浆”,媒体也不会将千年石刻表面的有害腐蚀层视为“历史文化的‘包浆’”,对文物的科学保护也不会被调侃成“‘清洁工’们还是费了极大力气‘除污去垢’”。如果明白了文物的维护保养通常要运用哪些科学方法,采取什么技术措施,经过怎样的工作流程,人们还会凭想象臆测吗?如果观众明白了强烈的闪光灯对一些质地的文物会造成严重伤害,怎么还会举起相机,忍心对珍贵文物“勾魂摄魄”!由此看来,加大文物保护科普力度刻不容缓。
    不仅要科学地保护好文物,还要宣传好文物,将文物保护的科学常识传递给公众,这是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物部门应将文保科普宣传纳入文物保护的日常工作之中,重要的文物场所、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应建立起相关的科普制度和工作机制。重要文物场所应对文物本体、流传故事、保护经历和方法等作深入浅出的阐释,让人们在参观时获得必要的文物保存、保护信息;重点保护工程可适时推出民众听得懂、看得明白的科普展览,介绍相关保护知识。
    总之,保护文物要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遵循科学的方法,但文物保护不是象牙塔里的独角戏,不能单靠一个部门。同样,文物保护科普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一齐努力。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文物保护的科学道理、技术措施等知识向全社会广泛普及,才能使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更高、理性更强,监督文物保护行为的力度更大、力道更准。这样,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才能走得更宽广、更长远。(中国文物报 钦湘 2016年5月9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 技术支持:天下行网络